04:44:29
近期,2015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陆续公布。对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指标,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等24项主要指标基本完成,部分超额完成。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贡献增多,都体现了GDP增长背后的重要变化。不只要增量,更要质量;不只看总量,更看结构。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汇聚,含金量在提升。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为55.8万亿元,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近数据,“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实现了从2010年39.8万亿元到2015年67.67万亿元的大跨越,GDP总量超过规划预期目标11.87万亿元。 从2010年到2015年,中国经济的增量达到27.87万亿元(合4.2362万亿美元),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德国的经济总量。 从人均GDP看,2014年,我国已有八省区市迈入“人均1万美元”行列,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天津、江苏、内蒙古、广东、福建。以北京为例,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到2015年,这一数字超过1.7万美元。 尽管很多人认为部分省市的水准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仍需理性看待——2015年我国人均GDP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3.7万美元以上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面对所谓“中国GDP总量将超越美国”的言论,中国更多了一分理性。引领新常态,苦练内功、提高品质,才是立身之本。 “十二五”规划明确了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7%的目标。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这一数值实际已达到50.5%,服务业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从2010年43%增加到2015年的50.5%,五年增加7.5个百分点——体现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1月20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数据,2015年上海GDP增速为6.9%。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该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67.8%,创下历年新高,第三产业对于上海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高达94.9%。 从中西部部分省市看,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接近或超过两位数——2015年,湖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12736.79亿元,增长10.7%;重庆市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11.5%;四川省第三产业增加值12132.6亿元,增长9.4%。 拉长时间的纵坐标,则可清晰观察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1952年时,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0.5%,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1970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了40.5%,成为最大产业,中国工业化加速;2012年,服务业占比达到45.5%,首次成为最大产业;2015年,中国的这一数字达到50%以上。相关专家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工业化正在进入中后期,中国经济从过去的两位数增长步入中高速阶段特征将更加明显,减速的同时结构更趋合理,质量更加优化。 “十二五”规划明确了2015年实现51.5%的城镇化目标,而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6.1%。 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6.9%,而城镇化率的增速达到1.33%,是2010年以来最快的一年。当前的城镇化体现了新的特点:2015年,本地农民工的增速是外出农民工增速的7倍,就地就近城镇化特征较为明显;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减到2.73,与此同时,农民工数量只增1.3%,乡转城的收入动因正在趋弱。 在冯奎看来,城镇化加快还有着新的动因——中西部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快于东部,这将有力支持中西部城镇化发展;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50.5%,超过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吸纳进城人口作用将不断扩大。 按照国家出台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这需要每年城镇化率提高一个多百分点,大概有1000多万人。下一步,各地将进一步提高户籍城镇化率,这意味着城镇化正在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和效率转变。(记者 冯蕾 鲁元珍)——以席大大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述评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金秋十月,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大幕将启。“依法治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席大大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全党作出的战略抉择,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既是对我们党法治思想、法治实践的总结,更将掀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历史的演进为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了时间窗口——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席大大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从“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到“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从“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到“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系列重大思想重要论断,一系列关键部署核心举措,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此时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已进入倒计时,而经济社会发展则面临许多新形势新课题——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必须通过法治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倾向;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通过法治形成更加规范有序推进改革的方式;社会进入“转型期”,必须通过法治化解当下社会问题复杂性与应对方式简单化之间的矛盾…… “时代已经给出命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迈过前进道路上的沟沟坎坎,考验着新一届党中央的智慧和魄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所所长李林说。 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2012年12月,席大大总书记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高度,鲜明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思想。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法治国家是主体,法治政府是重点,法治社会是基础。”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指出,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总布局。 在这一总布局的架构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席大大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理论阐述,不断丰富和完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些重要论述,既有对多年来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一脉相承,又有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的创新发展,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再像过去那样运用权力思维、行政思维甚至人治思维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已经不行了。”袁曙宏说。 以席大大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席大大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席大大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 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席大大总书记指出:“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高反腐败法律制度执行力,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 专家指出,以席大大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既有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又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展现出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的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指引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我们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良好的法治环境正在形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如何处理深化改革所必需的“破”与法律规定上“立”之间的关系,成为检验执政者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一个风向标。 2014年2月28日,席大大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海外媒体评价说,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界限,正如席大大所言,凡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体上已经有法可依。“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坚持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说。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立法机关集中开展对法律的“立改废”工作,既释放了依法治国的强烈信号,也为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按照“施工图”蹄疾步稳地向前推进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党要实现改革意图,尤其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来指导立法工作,将十大正规网投平台APP下载通过的改革举措,通过国家制度的形式科学地固定下来,在程序化的环节中予以落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说。 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严格依法行政,营造透明有序、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是执政党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席大大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论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决心和意志。 从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到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从一份份“权力清单”的公布,到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减少,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简政放权不断向纵深推进。 “这背后是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理念的强大支撑。”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占斌说。 当前,我国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日益提高。 近年来,佘祥林、赵作海等冤错案的曝光,使公正司法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加快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司法制度,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评价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关键看是否符合国情、能否解决本国实际问题。”陈卫东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表明了中央对司法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 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密集出台防范冤假错案制度规定,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举措相继推出,着眼全局谋划、注重顶层设计、解决现实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指针。 席大大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执政党的自觉担当,更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这是以席大大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思想。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的笼子,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集中清理党内法规,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去年5月,两部党内的“立法法”《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公布。 党必须和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以确保国家政权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任铁缨说,集中清理之后,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在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吸纳这些年党建创新的成果,党的法规制度将更加具有生命力,将为管党治党、执政治国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一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 今天,党的中央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以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已然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景呈现眼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是法治中国的根本遵循;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是法治中国的制度基石;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法治中国的实现路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确认和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席大大总书记明确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要担负起宪法和法律监督职责,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 “宪法权威就是宪法得到全社会普遍的认同、自觉遵守、有效维护的一种理念、文化与力量,表现为宪法至上,所有的公权力、国家活动都要受宪法的约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说。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依法治国需要在每一个具体目标的落实中得到检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认为,建立这样的体系和标准,可以使国家法治化进程得到“方向标”的引领和“观察仪”“监测器”的评价,可以适时防止、预警、纠正破坏法治现象的发生,使法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助推器”。 席大大总书记不久前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这一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精髓要旨。 “这是执政党治国理政认识的重大提升,为科学汲取古人治国理政智慧提供了镜鉴。”专家指出,“数千年来,‘礼’与‘德’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也必将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对一个国家而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对国家的公民而言,对于法、礼、德等规则的遵守,就是要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而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做到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道德的红线不能触碰,法律的义务不能弃、道德的责任不能丢。”李林指出。 依法治国,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追求法律至上、公平正义、尊重程序、保障人权的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精神,重在让人们对法治形成信仰,使法治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 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为新起点,以席大大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必将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法治中国更加光明的前景。(记者秦杰、霍小光、张晓松、陈菲、杨维汉、王宇、邹伟)
4月中旬以来全国猪肉价格涨幅超17%进口方面,原油、粮食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铁矿砂、煤、成品油进口量减少,主要十大正规网投平台APP下载价格普遍下跌。前5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3.78亿吨,同比减少1.1%,进口均价为每吨399.1元,下跌45.8%;原油1.34亿吨,增加4%,进口均价为每吨2558.4元,下跌46.6%;成品油1268.9万吨,减少1.8%,进口均价为每吨3049.6元,下跌37.9%。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如何将创新贯穿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日前,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十大正规网投平台APP下载尤权。
城市停车位是典型的公共资源,理应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因为管理或决策不到位而暂时让停车收费中断,表面上“有车一族”似乎可以享受到免费便利,但由于担心无人管理车辆受到划损,不少路段开始滋生“黑收费”,车主并未享受到免费之实,不仅造成公共资源收益事实上的流失,管理混乱也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2020 十大正规网投平台APP下载